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關於大社

    日期:106-10-19       

    一、大社的山川地理:照片:大社區現況一景

    本區屬於典寶溪流域及後勁溪流域之上游。北部區域屬於典寶溪流域上游,其主流約在本區和燕巢區的交界處;另一條五里林溪支流─中圳溪(牛食坑支綫)流經本區嘉誠里和保社里境內,該溪源於本區嘉誠里,經蜈蜞潭流經本區的北部,出本區後於楠梓區之東寧里與五里林溪會合後,再流經橋頭、岡山於梓官區出海;南部則屬於後勁溪流域,此溪主流共長26.5公里。本區南邊有林子邊溝、大坡溝、崩陷溝等三條從丘陵地區流下來之水流在西邊匯流形成後勁溪上游(又稱為楠梓坑溪),出大社經橋頭後,於楠梓區、梓官區交接處出海。

    本區東邊為觀音山,與仁武區交界,此處有陡峭的山壁可攀登。鳥語花香、風景別有洞天,與左營半屏山、高雄壽山,同屬舊鳳山縣著名山域。登高遠眺,三山頂峙,山峰千岩爭秀,各呈奇形怪狀。其是全台第一座赤腳公園,且動植物種類繁多,極富生態之美。

    二、人文歷史方面:

    照片:早期的翠屏岩(今大覺寺)古樸樣貌早期台灣西南部的漢人常有將其居住的村落稱為「庄」,而將原住民的聚落則稱為「社」,所以台灣地名中帶有「社」字的地方,均有可能曾是原住民的故居。

    而本區觀音山西部的大社庄(中圳溝與崩陷溝間),原為西拉雅(siraiya)平埔族馬卡道支「阿加」(A ka)於大社的所在地,該社早期抵抗荷蘭失敗後,部分已移居於屏東縣東港鎮大鵬灣以南的海岸放索仔港一帶,但大部份仍留原地接受荷蘭人的統治。直至明鄭時代「阿加」社的平埔族始逐漸被漢人「擠」出原居地。但遺留之舊居地後人仍稱為「大社」。

    明鄭時期為解決缺糧的問題,乃積極推展寓兵於農的政策,隨即頒布八條屯田諭令,本區則隸屬觀音山屯墾區。至清朝時期,其名稱及地域範圍隨清朝帝王統治而有不同;名稱從觀音山庄→觀音里→觀音中里;範圍從觀音山庄,涵蓋即清末時觀音上里、中里、下里、內里、半屏里、興隆外里、內里的範圍(亦即如今高雄市燕巢區、大樹區、大社區、仁武區及楠梓區、左營區、鼓山區、鹽埕區)。

    日據時期名稱陸續更迭為觀音中里→楠仔坑支廳→仁武庄 三奶壇。仁武庄早期分屬不同行政區,在政事上分顯兩個地方派系:「三奶壇」為代表觀音中里部份之聚落;「仁武」則代表觀音下里及半屏里部分之聚落。雖然改制後地方均冠上仁武之庄名,但庄治所(原鄉址)仍設於三奶壇587番地,即原大社鄉公所舊址。

    日據時代庄政受日人控制,地方兩派系尚能和睦相處。台灣光復後實行地方自治,仁武庄改為仁武鄉,在政事上,因仁武庄表決處於劣勢,故兩派紛爭時起。民國38年底「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暨區域調整劃分辦法」公布後,仁武人士憑藉其有豐沛資源,隨即積極爭取分鄉之活動,遂於民國40年5月29日經原高雄縣議會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將原仁武鄉分為兩鄉─原大社鄉與仁武鄉。

    大社建鄉之前地方人士屢為鄉名爭議不斷:較重視地方文化者認為三奶壇是原本鄉人口最多之聚落,為本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之中樞,且是原鄉公所之所在地,遠近馳名,故應以「三奶壇」命名;但新潮派則認為三奶壇三字不好唸,「三奶」二字又不雅,既然本地區之派出所與國民小學早經以「大社」為名,故原本鄉不如亦以「大社」命名,來得順口好叫又好聽;至於本區最原始之庄名「觀音山」卻沒人提起,表決結果支持「大社」者眾因而定名。

    民國40年8月15日經奉台灣省政府民政廳核准,原「大社鄉」名於焉,正式與「仁武鄉」分隸而治,範圍即今之原鄉界,時原鄉公所之原址設於今之三民路。目前大社區轄下計九里—大社、神農、觀音、翠屏、中里、三奶、保社、嘉誠、保安。總面積約為28.23平方公里。

    綜觀本區,居民多操閩南語,少數有客家語。是個農、工、商並重之區,最富盛名的農產品為棗子和芭樂;另外,本區為高雄市最大酪農區,牛奶產量居全市之冠。「觀音山」是南部有名的風景區。雖然「大社石化工業區」工廠林立,畢竟也為地方造就諸多就業人口。隨著南二高開通,以及附近的義守大學、樹德科技大學及義大醫院相繼帶來數萬名消費族群,均以本區為其生活便利商圈,原先以舊部落三角湧為主的商業中心地位,已經被觀音山的外圍道路-中山路所取代,人文生態較之往昔更為熱絡與多元化。隨著地方發展,大社區已儼然成為工商業、農業、觀光的好地方。

    【康熙鳳山縣誌鳳山縣圖】

    康熙鳳山縣誌鳳山縣圖

    ◎本圖擷取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陳文達所編的「鳳山縣誌」,從古地圖裡可以看出「關音山」在明清時代即為主要地名。

    :::
    ▲開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