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各里簡介

    日期:106-11-08       

    日治時期以「保」劃分地方行政區域,光復後改為「村」,隨著時代發展,大社由光復初期的六村,演變至今共九村,其中三奶壇庄是區內人文薈萃之地,也是舊時商業最繁榮地段,轄區包括三奶村、觀音村、翠屏村、神農村等四村。大社庄則是包括大社村、保安村兩村;中里村舊稱林仔邊;保社村舊地名包括保舍甲與萬根松兩庄。嘉誠村幅員最廣,包括舊部落加蠟崎、牛食坑、水哮仔、柑仔宅、蜈蜞潭、北勢林(包括隨國民政府來台而興建的大陳新村)、箍桶寮。99年12月25日縣市改制,將「村」改為「里」,本區轄下九里,分別為三奶里、翠屏里、觀音里、神農里、中里里、大社里、保安里、保社里、嘉誠里。

    以下圖片為大社區保社里、嘉誠里、保安里、大社里、翠屏里、三奶里、觀音里、神農里、中里里等 9 個里的行政區域圖與簡介。

    大社區各里分布圖

    三奶里
    三奶里位於三奶壇西南隅,屬於三奶壇的一部份。原三奶村村名係以原村內供奉之三奶夫人命名,原大社鄉早期最繁榮的文化交通商業中心「三角湧」即位在三奶廟廣場前,以前市集小販均集中於此;另外,位於廟旁的「三奶壇市仔」,是高屏地區最早的黃昏市場。全里面積125公頃。縣市合併後,將「三奶村」改為「三奶里」。

    翠屏里
    原村名為「翠屏村」,位於三奶壇之北,擷取地方名勝「觀音山翠屏岩」中「翠屏」二字命名。聚落呈細長形,面積60公頃,是原大社鄉境域最小的村,但開發較早,房舍密集。縣市合併後,將「翠屏村」改為「翠屏里」。

    觀音里
    位於三奶壇東南隅,屬於三奶壇的一部份,古井最多,是原大社鄉較早開發的地區,原觀音村村名係取自原大社鄉名勝「觀音山」,但觀音山實位於原神農村。早期全是農耕地,面積63公頃。縣市合併後,將「觀音村」改為「觀音里」。

    神農里
    位於三奶壇東,全里面積220公頃。民國卅九年村里區域重整,籬仔內庄原為日治時代之「四保」,因為神農大帝廟之所在地,命名為原「神農村」。原大社鄉兩大重要廟宇「青雲宮」與觀音山「大覺寺」均位於原神農村內。縣市合併後,將「神農村」改為「神農里」。

    中里里
    原村名為「中里村」,位於原大社鄉之南,為介於三奶壇與仁武之間的聚落,清末當地在觀音中里區內,後以中里命名。原稱為「林仔邊」,因聚落周圍的坑溝遍佈樹林而得名,全里面積220公頃。大正13年(民國13年)曾在原中里村南郊設立仁武公學校,仁武庄轄區學童北至牛食坑、蜈蜞潭、保舍甲,南至大灣、八卦寮,皆在此地就學。縣市合併後,將「中里村」改為「中里里」。

    大社里
    原村名為「大社村」,位於三奶壇西北,面積310公頃。原本村多為農地,民國六十年代原大社鄉正逢區域型態轉型期,偏壤的原大社村頓時取代了三奶壇,成為原大社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鄉公所、郵局、衛生所、小學、自來水公司、中山堂、圖書館等機關均集中在本里自強街上,而農會也僅在街口轉角處的三民路上。縣市合併後,將「大社村」改為「大社里」。

    保安里
    位於大社庄之北,原地名為大社,面積255公頃。台灣光復後屬原大社村的一部份,由於社區擴大人口日增,於民國八十七年分村,取名保安村,源於本地守護神廟「保元宮」,請「保」元宮諸神明庇佑黎民平「安」之意。縣市合併後,將「保安村」改為「保安里」。

    保社里
    原村名為「保社村」,位於原大社鄉之北,中圳溝與典寶溪上游鳳山厝溪之間,面積470公頃,是原鄉內平地面積最廣大的里,地處偏僻,加上日據時代東北郊的農地均被糖廠收購闢為蔗園,發展較為緩慢。原村內有供奉清水祖師的清福寺,為原村民信仰中心;另有署名貢生的張榮機回鄉所建的張厝,據說為三落雙護龍大厝,唯建築全拆今已不復見當年盛況。縣市合併後,將「保社村」改為「保社里」。

    嘉誠里
    原村名為「嘉誠村」,位於原大社鄉東邊,北以典寶溪上游鳳山厝溪為界,與燕巢區橫山里為鄰;東以中圳溪最上游集水區的分水嶺為界,與大樹區興田里為鄰。全里面積1100公頃,佔全區三分之一,是原大社鄉土地最大、人口最少、離市區最偏遠的一里。光復初年以牛食坑與蜈蜞潭兩大庄而名為「牛蜈」村。民國五十二年牛蜈分校奉准獨立改為嘉誠國民學校之後,里民有感於「牛蜈」兩字不雅,民國五十五年改名為嘉誠村,與校名同。近年來南二高下開通寬闊的道路,再加上原村裏幾條幹道也已拓寬,原嘉誠村不再是偏壤的山村,正朝向休閒觀光產業發展,充滿希望且潛力無窮。縣市合併後,將「嘉誠村」改為「嘉誠里」。

    :::
    ▲開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