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人文之旅

    日期:106-10-27       

    東華皮影戲團

    國寶級民族藝師張德成製作皮偶
    國寶級民族藝師張德成製作皮偶 的工作情形
    東華皮戲團:

    東華皮戲團已有兩百年歷史,原名為「德興班」,是原大社鄉 最有名的地方人文資產,第五代傳人張德成(已殁)在民國七十八年與李天祿等人同時當選為第一屆國家民族藝師,享有國寶級殊榮。

    對於居住在三民路一帶的「皮戲張」張厝,大社區老一輩知之甚詳,從「皮戲川仔」張川以降,下傳張叫、張德成,張家人的藝術才華備受肯定。在沒有電視機的年代,皮影戲是最受歡迎的民間娛樂,農忙之餘,大人小孩都會聚在一起看皮影戲,聽唱民間民俗傳奇,享受皮影戲特有的光影與聲效。

    東華皮戲團經由張德成的發揚光大,在民國四十年代遊走全台各地巡迴演出,造成轟動,更遠赴美國、菲律賓、香港、韓國、日本等地表演,促進國民外交,貢獻良多。張德成於民國八十四年過世,三子張榑國接續父親「以藝傳史」遺志,近年來多與地方文化中心合作,為皮影戲的文化傳承而努力。


    影偶與傳承:

    兩千多年以前,漢武帝悲慟愛妃死去,令道士以巫術召回亡靈,道士在宮殿內架設了一個大布幕,藉煙霧和微弱的燈光,使布幕上顯出人影,指說是亡魂出現,讓漢武帝覺得欣慰。配著這麼美麗的傳說,皮影戲從此在中國流傳至今。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最早採用「光」、「影」變幻效果,並具有豐富的夢幻趣味與繪畫、雕刻、音樂、演劇等相結合的一種古老表演藝術。依現存資料所知,最遲在北宋,其表演型態已成熟。宋以後至明、清,皮影戲一直盛行,廣受民間的喜愛。 皮影戲是平面的藝術,每個影偶造型在構圖方面,往往呈現出許多雕刻手法的透視焦點組合。

    再經過表演者的操縱下,配合唱曲、口白及鑼鼓樂的襯托,隨著故事情節推移,更能巧妙的轉換於二度空間,創造出一個如真如幻的影偶世界來。

    東華皮影戲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台灣歷史最久的皮影戲團。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不只侷限於表演古老傳統技藝,而能作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加大、影偶尺寸亦增加,色彩更鮮豔,各關節操縱自如,並能作出高難度技巧及隨時可變幻製造畫面特殊效果的燈光等。 東華皮影戲團除了名滿南部地區外,民國四十至五十五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省各戲院俱能叫座的戲團。先

    後應邀前往日本、菲律賓、香港、美國等地演出。更由於第五代團長張德成先生對皮影戲的貢獻甚鉅,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於民國七十八年當選全國首位重要民族藝術藝師。

    目前第六代團長張榑國、張義國先生於民國七十六年起繼承衣缽接掌主演之職,並對台灣皮影戲之保存、推廣不遺餘力。除了保持傳統之外另加創意,以靈活富有節奏的演技廣受觀眾好評。

    曾榮獲傑出藝術薪傳金獅獎,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及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首位習藝結業等。

    :::
    ▲開啟 ▼關閉